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铁钉和火柴进口的烂摊子。中国烟草农业的情况大致相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烟叶生产发展非常缓慢,受多年战争、英美烟公司等外国公司长期垄断的影响。1949年,烤烟种植面积仅6.08万公顷,总产量仅7万多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降至历史最低。当时至少80%的上等卷烟原料是从美国进口的,中下等卷烟也需要加入相当比例的美国烟叶混合制作。
一、新生:实现恢复性增长
当时,提出要求“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要摆脱当时的困境,发展中国烟草产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原材料问题!
国家将烤烟生产纳入统一计划,实施统一采购和销售政策;制定“重点恢复老烟区,适当发展新烟区”政策;组织烟草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快技术攻关步伐……
到1956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8.53万公顷,产量达到39.9万吨。烤烟已成为我国烟叶的主要类型,初步扭转了高档卷烟原料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材料短缺是一个相当长的客观现实。当时,为了解决烟叶极度匮乏的问题,朱尊权等老一辈烟草人试图发展“二茬烟”并在南方种植“冬烟”等等,还对烟草填料进行了研究。在三年的困难时期,连荷叶、棉花叶、榛子叶都掺入烟叶中制作卷烟,但卷烟原料的口渴终究难以解决。直到20世纪60年代,轻工业部才提出建议“食品工业应该发展原材料”,烟叶原料逐渐充足,呼吁各省种植烤烟和白肋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烟叶总面积和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烟草产量的快速发展为增加卷烟供应和满足人们消费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左倾”20世纪50世纪影响错误思想、自然灾害等因素~20世纪70年代,我国烟叶生产规模和产量经历了多次起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烟叶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品种不同,等级混乱,生产无序,烤烟的外观质量与内部质量有很大的偏差。这也是当时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香烟不香”症结所在。
二、规范:步入良性发展正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响亮号角。各行各业的改革如春潮般涌动,充满活力。
根据改革形势,中国烟草产业进行了彻底的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1984年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从那时起,中国烟草生产结束了多年来分散无序的发展,并逐步向标准化和协调发展迈进。
、公司成立后,将烟叶发展放在全球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实管理人员,建立各项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烟叶生产供应部率先成立,1986年成立中国烟叶生产销售公司,2004年更名为中国烟叶公司,各省、市、县相应设立烟叶生产部门和部门。自上而下设立的专业烟叶生产管理机构,为烟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烟叶的发展现状,制定了良莠不齐的烟叶发展现状“计划种植,注重质量,优质生产,坚持改革,提高效率”指导方针明确提出以提高烟叶质量为中心,以提高优质烟叶比例为目标,以优良品种、区域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措施,努力提高烟叶质量。
自1985年以来,该行业已从国外引进“G28”“NC89”“K326”建立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和良种繁殖体系,扭转烟叶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围绕烟叶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组织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科研,促进营养土壤和营养袋育苗、膜覆盖栽培、钾肥施用等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烟叶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推进国家40级烟草标准,使中国烟草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开展烟草生产收购标准推广活动。一系列措施逐步掌握了烟农培育壮苗、规范栽培、科学施肥、成熟采收、科学烘焙等技术。
“为了加快生产技术的提升步伐,还采取了措施‘介绍,派出’的方法,于1986~1988年、1996~1999年开展了两次中美合作,提高了中国烟叶质量和生产技术,初步解决了中国烟叶问题‘营养不良,发育不全,采收不熟,烘烤不当’问题,我国烟叶生产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烟叶公司总经理陈江华说。
发展之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成就的背后,难以隐藏隐藏的担忧。1997年,受国家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烟草种植效率上升、地方行政干预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烟草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计划收购2000多万负担,造成烟草经营企业大面积损失,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自1998年以来,该行业一直严格实施烟叶生产“双控”政策,合同制度全面实施,各产区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全面签订合同,烟叶生产稳步发展。
三、创新:推动烟叶技术进步
2000年9月,明确提出提高烟草内部质量,全面提高烟草农业科技水平和烟草生产水平,要求中国烟草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在10年左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努力治理突破,追求勇气。烟草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反复试验,从育种、壮苗、烘焙等环节全面开始,建立了涵盖烟草生产全过程的中国烟草自身技术体系——
烟草品种更新技术,使烟草品种从“多、乱、杂”走向规范管理,形成“以我为主”育种模式;集约化育苗技术,为推广机械移栽提供适宜、无病的强苗;平衡施肥技术,逐步平衡烟叶营养;三级烘焙技术和密集烘焙室配套技术,保证烟叶烘焙质量;烟叶采购信息管理,采购烟叶的质量跟踪已经实现;打叶复烤,不断提高烟叶加工质量。
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刻的改革。先后启动实施国际优质烟叶开发、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等重大项目,通过技术一体化,有效提高烟叶质量水平;继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大学、研究相结合的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年产100万以上的烟草农业科研机构,30万多家地市公司建立烟草生产技术中心,加快基层技术推广站和推广团队建设;在烟草农业领域,9个行业重点实验室和4个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大力支持烟草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成果转化。
2011年,中国烟草业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烟草全基因青岛大陆烟草公司秧歌烟草组序列图。从此,中国烟草研究全面进入基因组时代;2017年,发布了《全国烟草风格区划》。中国烟草风格的特点由三种传统香型划分为八种香型;烟蚜、茧蜂、烟蚜等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烟草生产从化学农药防治到绿色防治,从化肥施用到土壤保护,并继续辐射大型农业生产……
随着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出现和烟叶产区的扎根,烟叶生产技术实现了从原始到现代高效的历史变化。因此,中国烟叶迎来了质量提升的黄金时期,优质烟草的比例从1982年的1.94%提高到2018年的66.36%。中国烟叶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转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背种烟”,这是中国烟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脆弱最真实的写照。“硬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积极彻底改变烟区依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成为21世纪以来烟草业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乘着“工业反馈农业”2005年,东风正式启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仅三年时间,我国烟叶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007年6月,党组首次提出“从传统烟草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为现代烟草农业”,并明确提出“一基四化”随后印发了《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
从此,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帷幕全面拉开!
从试点探索、典型引导到全面推广,“全村全乡试点”到“全县推进,单位实施”,从基本烟田规划到基地单位建设,从改善硬件设施到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越来越稳定,内涵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向更高的标准取得新的突破。
过去,烟区已经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美丽宜居的巨大变化。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该行业已投资932.0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基础烟田5000万亩,烟水、机耕路、土地整理514.62万个;现代农业设施建设5000多万平方米。
烟草农民实现了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巨大变化。在连续几年提高烟草收购价格、不断增加投资补贴、烟草风险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多元化收入增长产业日益丰富的支持下,烟草农民已成为农村早期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社会道路的群体。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巨大的变化。烟草种植主体逐渐从传统烟农转变为大型烟草种植者、家庭农场和专业烟草种植者。“在家种植,在社服务”生产组织模式逐步成熟;全面开展主要生产环节的专业服务,稳步推进机械化运行。从1988年到2018年,亩均就业人数从42.90人下降到20人左右,个别地区只有10人左右。
五、新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历史性的判断。规划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是烟叶生产最鲜明的方向,也是必须完成和回答的必要问题和关键问题。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烟叶“双控”是发展的基础。烟叶自2014年起连续实施“双控”。坚持红线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整体烟叶生产保持稳定,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废烟地膜回收利用、新能源烤房建设……烟草业从未停止过对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烟草生产技术体系正在努力从传统向绿色转变。
优化供应结构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基因技术改进品种,提高上叶、上烟的生产水平;全面提高叶复烤企业的加工水平;优化烟叶产能布局……烟草业正在努力确保烟草供需更加协调和匹配。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责任还在肩上。以70年的辉煌历史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以改革创新之犁努力工作,中国烟叶生产将根深蒂固。
以上是香烟网小编介绍的关于中国烟草发展70年的回顾 国内香烟从国内销售到出口的相关内容,您阅读后是否更了解香烟发展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点击:中国烟草税,其中烟草税占香烟价格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