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前的一次真相
1996年,央视出现了一档名为《说实话》的全新节目。当时,年轻的崔邀请了五位对话嘉宾,分别是医学博士、社会学者、电视制片人、相声演员和心理学家。
面对五个身份背景不同的人,小崔问他们开始吸烟的原因——
心理研究员郭香烟免税柜台念峰说,他从困难时期开始吸烟,吸烟是为了填补腹部饥饿;相声演员侯耀文说,一些同事邀请自己尝试,然后养成吸烟习惯;电视制片人陈汉元说,他从18岁开始吸烟,原因很简单,就是用烟来抵抗厕所的气味;医生唐光健说,他年轻时因为人类吸烟,然后逐渐戒烟。
只有五个人中的社会学者从未抽过烟。
“从孩子开始,千万不要抽烟。到那时,我国没有种烟、做烟、卖烟、吸烟。”侯耀文在节目结尾的想象现在似乎还没有实现。
二十四年前的这段对话,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基本勾勒出几种中国烟民的画像。
大多数时候,我们接触烟草的过程,或受到家庭的影响,或因为同学和朋友的介绍,或青春期的特立独行,或进入社会后缓解抑郁,或多或少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选择。
戴维,美国社会学家•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中写道:
无论广告商在哪里知道,如果你想吸收年轻的吸烟者,你必须把香烟塑造成解决年轻人心理困惑和社会焦虑的东西。当时的年轻人买烟不是为了享受尼古丁,而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立面。在他们看来,香烟象征着独立、性感和权威。十几岁的年轻人不会去看吸烟是为了摆姿势的后果。即使他们看到了,他们也会用一副知半解的模糊眼镜看。
烟草文化的建构为人们创造了一种需求。1933年,烟民朱自清散文《谈烟》 有类似的描述:
他的嘴太闷了,或者太闲了,所以他不得不加入其中的乐趣,让他觉得他的嘴仍然是他的。。。所以比吸烟者老的人一抽烟就可以悠闲地做白日梦。他是一个自由的身体,无论他是一个靠在沙发上的绅士,还是一个蹲在台阶上的瓦匠。有时他可以抽烟和别人闲聊;当然,这有点模糊,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不在乎的表情。
鲁迅先生也是烟民。 电影《鲁迅》
在情景喜剧《我爱我的家》中,烟雾也成为老干部傅明激情燃烧革命岁月的写照:
当时侯的条件很差,经常连饭都吃不饱,抽烟就更难了。真的可以说青少年没有吸烟的野心。怎么样?向困难低头吗?不,我们是用特殊材料做的人,可以抽用特殊材料做的烟。这么说吧,除了导火索,我还抽了点燃能吸烟的烟。
傅的儿子抽烟和父亲有多大关系? 《我爱我家》
吸烟已经成为悠闲的象征,是艰苦奋斗的见证,是一个人社会形象的一部分,吸烟者的团队自然会不断扩大——谁不想加入优雅的行列?
所以今天,如果你想从社会观念层面把人们嘴上的烟卷拉下来,那就特别困难了。
男人味,多大程度上是烟味? 《让子弹飞》
作为吸烟者,你的第一支烟什么时候开始?原因是什么?